□本报通讯员 岳克宏
河南省郑州市市民王先生发现,近段时间,不少河边都竖起了带有“眼睛”图案的河长公示牌,这是郑州市河长办设计制作的河长视觉形象识别标志,并在国家版权中心注册登记。
“以后再看到有随意往河道里排污水的,直接打电话或网络举报就可以了。” 王先生说。1362个河长公示牌竖立在103条河、127座水库、11个湖泊旁,标志着郑州的河长制工作已经全面推行。
水域河长全覆盖 保障措施齐到位
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、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,是完善水治理体系、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。
今年5月,河南省出台全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,明确了河长制的“时间表”——今年年底前全省全面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。6月30日,郑州市印发工作方案,全市15个县(市、区、开发区)和162个乡(镇、办)河长制工作方案分别于7月31日前和8月15日前出台。
省委常委、市委书记马懿任第一总河长,市委副书记、市长程志明任总河长,市政府主管副市长任副总河长,跨县(市、区)、开发区的主要河流由市委、市政府负责人任市级河长。按照“4+1”模式,郑州市构建了由市、县、乡、村四级河长和河湖库巡护人员组成的河长组织体系,全市共设河长1867名、巡护员1264名。
市第一总河长、总河长、副总河长对全市河湖库管理保护负总责,对全市河长制工作进行总督导、总调度。市、县级河长分别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库的管理保护工作,牵头组织对侵占河道、围垦湖泊、非法采砂等突出问题依法进行清理整治,协调解决重大问题。截至目前,市、县、乡三级河长履职巡河1066次。
郑州市除在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、流域面积较小但对生产生活有重要影响的103条河流设立河长外,还在全市127座水库设立库长,对11个人工湖设立湖长,基本实现水域河长全覆盖。
要让河长制落到实处,必须有机构、人员、经费保障。郑州市为水务局增配1名副局长负责河长制工作,在水务局增设河长制工作处,配备一正一副两位处长,承担河长制日常管理工作,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落实15名工作人员。
7月28日,郑州市河长办在市水务局挂牌成立。在设立市、县级河长办的基础上,郑州市还将河长办延伸到乡级。目前,全市162个乡(镇、办)全部完成河长办设置。郑州市河长办今年9月还组织全市河长制工作人员到河海大学“充电”,做好有关知识储备。
河长制顺畅运行,经费保障是关键。在郑州市河长制工作方案研究会上,程志明指出:要大力支持河长制工作,将河长制工作经费列入年度预算。今年,郑州市本级财政追加了河长制工作经费3000多万元,有力保障了河长制工作的快速推进。
因地制宜增特色 齐心协力共推进
让河长制运转起来,相应的机制必不可少。
郑州市在中央和水利部要求的六项制度基础上,探索新增了局际联席会议、河湖库巡查、年度工作会议和对口单位协助市级河长工作等四项制度。目前涉及河长会议、局际联席会议、工作督察、考核问责和激励、河湖库巡查、工作信息共享等方面工作的10项市级河长制制度已印发实施。各县(市、区、开发区)也结合自身实际探索新增了相关河长制工作制度。
督导检查和考核制度是“重头戏”。郑州市河长办组织各成员单位成立联合督查小组,赴15个县(市、区、开发区)进行全方位督导检查,并针对各单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,向当地党委、政府实行“一县一单”式通报。在日常工作中,市河长办建立工作“龙虎榜”,在网上公开各单位工作进展数据,实时通报情况,切实督导任务落实。
郑州市还将22个相关部门全部纳入河长办成员单位,形成“上下联动、左右互动、齐抓共管”的协调推进机制。
郑州市河长办多次邀请有关专家、各成员单位参与专题研究会,确保“一河一策”高质量编制。同时细化了河湖库普查内容和“一河一档”建立形式,规定了绘制一河一图、编制河长手册、设立界桩界碑等工作的具体要求。
除了整合政府各有关部门资源落实好河长制工作,郑州市还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到河流治理中。郑州市河长办邀请政协委员,征求意见建议。开展了河长制工作 “进校园、进社区、进广场”等活动,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积极响应。中牟县开展老干部巡河活动,监督河湖保洁状况;二七区开展“青春护河行动”,在郑州大学、黄河科技大学中成立志愿者巡河护河队,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到河湖保护中。
河长制工作推进中,针对媒体上反映的河流污染问题,郑州市及时向当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发出提示函,并监督处理结果。截至目前,荥阳市、惠济区、金水区针对黄河渔家乐污染和乱采砂问题先后投入6000多万元,开展综合联合执法活动,清理各类水上渔家乐船只225艘,清理砂场51座、违建4.5万平方米等。
河长制全面推行,河长们“上岗”治河,社会各界监督助力,郑州水清河美可期。
来源:中国水利报 2017年11月30日